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开展创新示,打造美丽建设实践样板。现向社会充分展示各地美丽建设成果,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生动局面。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美丽山东,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年来,齐国故都临淄抢抓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战略机遇,深入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以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通过“产学研”平台成功孵化出日处理2万吨地下水生态修复+智慧化监管平台示范工程,通过水资源集约利用、水生态系统治理、水环境系统提质,成功破解资源性与工程性缺水困境,实现了临淄区从“化工重镇”到“生态绿城”蝶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齐鲁样板。
临淄区作为化工名城,20余个工业大类实现规模化发展,水资源集约利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年均水资源量仅1.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1/6,辖区内淄河、乌河、运粮河均属季节性河流,无清净水补给,基本处于“十年九涸”状态。面对资源性与工程性缺水叠加困境,山东鼎越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创新研制成功“超长生物龄氧化技术+新材料过滤系统+生物炭床”地下水生态修复技术,投资1.5亿元建成日处理2万方地下水异位修复项目,项目占地及能耗仅为传统处理工艺的十分之一,全流程处理时长仅2.5小时,出水水质可以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修复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全国第一个万吨级地下水异位修复治理成功案例。
处理后的部分优质水资源通过专用管网输送至周边企业,替代新鲜水使用量550万吨/年,区域水资源利用率提升5%,工业万元GDP用水量下降10% 。剩余部分用于乌河上游生态补水,年补水量180万吨/年,既保障了生态基流的流量,又系统提升了水环境质量。
投资2500万元开展化工聚集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并建设水资源“取、用、存、治、输、排”全生命周期智慧监管平台。平台由“一个中心、三个集成系统、两套运行机制”构成,可以实现水质变化预警、水资源合理调配、出水水质保障等功能,进而为地下水污染防治、企业用水和生态补水提供“保姆管家式”服务。通过构建企业管网流体模型和污染水质特征光谱指纹库,进行24小时实时连续监测和特征光谱数据分析,实现实时预警和溯源分析,有效保障地下水及地表水达标率,保障河流断面达标。
生态修复治理后,乌河河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沿线余亩,基本实现“清水补源、水清岸绿、鸟类重现、鱼翔浅底”的群众期盼愿景。目前,这种生态效益逐步催生新兴业态并转化为经济效益,沿线村居沿河建设“齐韵水街”生态景观带,串联并发掘田旺遗址、七孔古桥等齐文化名片,打造科普教育、文化体验、都市农业、水乡民宿等新产业,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目前,已立项推进二期日处理6万吨地下水生态修复项目,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 “水动力”。同时,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工业生物燃气研究中心合作开发“无废城市”和1.7万个蔬菜大棚秸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充分解决水生态修复的碳源补给和秸秆生态污染问题,进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双向奔赴,培育壮大向“新”求“质”的发展动能。
这个融合齐风古韵与现代文明的治水样本,不仅重塑了工业与生态的平衡关系,更通过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新,为传统工业区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教科书式的解决方案。当汩汩清流滋养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环境质量的提升,更是一条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原标题:《典型案例展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6)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